ganoderma-logo

  • 關於我們
  • 焦點新聞
  • 研究新知
    • 1960-1999
    • 2000-2009
    • 2010-2019
    • 2020-2029
    • GMI (2010-present)
  • 活動訊息
    • 最新消息
    • 活動報導
    • 歷史回顧
  • 認識靈芝
    • 靈芝與我
    • 靈芝之美
    • 靈芝圖書
    • 靈芝知識
    • 靈芝學者
  • いちごいちえ
  • 天選之材GMI
ganoderma-logo
  • 關於我們
  • 焦點新聞
  • 研究新知
    • 1960-1999
    • 2000-2009
    • 2010-2019
    • 2020-2029
    • GMI (2010-present)
  • 活動訊息
    • 最新消息
    • 活動報導
    • 歷史回顧
  • 認識靈芝
    • 靈芝與我
    • 靈芝之美
    • 靈芝圖書
    • 靈芝知識
    • 靈芝學者
  • いちごいちえ
  • 天選之材GMI
您目前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靈芝知識
    • 靈芝學者
    • 靈芝與我
    • 靈芝之美
    • 靈芝圖書
    • 研究新知
    • 最新消息
    • 活動報導
    • 歷史回顧
    • いちごいちえ
    • 天選之材GMI

 

一共有:17 項結果被找到。

搜尋關於:
只搜尋:

1. 〔林志彬教授专栏〕灵芝的抗纤维化作用
(北京大學 林志彬教授)
...  药理研究常以肝毒性化合物四氯化碳(CCl4)肝损伤引起的实验动物肝纤维化模型,来观察药物的防治效果。根据目前为止的研究显示,不论是灵芝子实体提取物、灵芝多糖、灵芝三萜、灵芝孢子粉、灵芝孢子油,或灵芝菌丝发酵液,均可防治四氯化碳肝损伤模型动物的肝纤维化。 (一)灵芝子实体提取物 在四氯化碳引起的肝纤维化模型大鼠,会造成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LT,即GP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即GOT)升高,肝脏氧化产物丙二醛(MDA),以及反映体内胶原组织代谢和结缔组织增生的指标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水平也会升高,同时脾脏重量也会增加,血浆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和肝脏蛋白水平则会降低。 ...
建立於 08 一月 2021
2. 印尼、泰國:靈芝多醣減輕四氯化碳造成的急性肝損傷
(2010-2019)
...  不管率先點然引信的是發炎反應或氧化傷害,都會拉著對方一起作用,甚至彼此互添柴火,反映出來的具體現象就是:肝細胞死傷的數量超過細胞正常性汰舊換新的範圍,原本存在肝細胞裡的酶類(如AST/GOT、ALT/GPT等)則會隨著細胞受到破壞而流入血液,使所謂的肝炎指標升高。 靈芝三萜能保肝已是眾所周知,但靈芝裡具有保肝功效的不只這類活性成分,根據印尼艾爾朗加(Airlangga)大學生物學系和泰國朱拉隆功(Chulalongkorn)大學植物學系的研究者發表在《Veterinary ...
建立於 21 十一月 2020
3. 埃及、奈及利亞等:靈芝乙醇萃取物可減輕甲醛暴露造成的肝損傷
(2020-2029)
...  在肝功能的部分,根據實驗動物的血液檢測結果顯示,甲醛暴露組的肝細胞損傷相關酵素AST(GOT)、ALT(GPT)、ALP,以及反映肝臟代謝功能異常的肝指數,都有非常明顯的上升;與肝臟功能是否健全有關的三酸甘油酯、膽紅素與膽固醇也都隨著甲醛的暴露有大量上升的趨勢;與肝臟合成功能相關的白蛋白則是明顯減少。但這些指標在「靈芝+甲醛暴露組」都有明顯的改善,證明靈芝乙醇萃取物可以減緩甲醛所造成的肝損傷(圖1)。 ...
建立於 16 十一月 2020
4. 中國:臨床試驗顯示,破壁靈芝孢子粉有助改善乳癌患者的癌因性疲憊
(2010-2019)
...    靈芝孢子粉對患者的耐受性與安全性 該研究也觀察到有少數孢子組患者在試驗期間出現輕微的不適症狀(如下表),但所有受試者的肝功能和腎功能,包括ALT(即GPT)、AST(即GOT)、BUN(尿素氮)、Cr(肌酐酸)等相關指標的數值都落在正常範圍裡,試驗前和試驗後並無出現統計學的顯著差異性。   此結果說明,即使少數人可能因為個人體質的緣故,而有比較明顯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輕微症狀出現,但該臨床試驗所用的破壁靈芝孢子粉基本上仍具備相當的食用安全性與耐受性。 ...
建立於 31 七月 2020
5. 中國:經酵素水解的靈芝多醣,抗子宮頸癌更有效
(2010-2019)
...  相反的,EGLP可有效增加這些免疫器官的重量指數,同時不會像CTX那樣帶來那麼強烈的毒性。 圖三 子宮頸癌小鼠的血清抗氧化酶與脂質過氧化物濃度   EGLP不像化療藥有顯著毒性 ALT(GPT)、AST(GOT)、BUN(尿素氮)和CRE(肌酐酸)是肝臟與腎臟功能的指標,其在血清裡的濃度過高即表示肝臟或腎臟出現了問題。 而根據研究者的分析發現,比起控制組,CTX組這四項指標都明顯上升,而GLP與EGLP組這四項指標的水平則與控制組幾乎一樣,說明了CTX會為腫瘤小鼠的肝臟與腎臟帶來很大的毒性,而EGLP與GLP則不會(圖四)。 ...
建立於 19 四月 2020
6. 中國:吃靈芝vs.化療抗腫瘤的差別──以肝癌小鼠為例
(2010-2019)
...    靈芝對肝、腎、骨髓幾乎無傷 比較各組小鼠的肝腎組織切片可以發現,化療組小鼠在歷經28天的治療後,已開始出現一些肝、腎細胞損傷的現象(如圖3箭頭所指),但靈芝組相對沒有這類狀況。 圖3  歷經28天治療,肝癌小鼠的肝、腎組織病理切片   類似的結果也出現在反映肝功能的血清AST(GOT)和ALT(GPT)、反映腎功能的血清肌酸酐(Scr)和尿素氮(BUN),以及反映造血功能(生成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的骨髓細胞──化療組都有功能受損的現象,但靈芝組則相對沒事。 ...
建立於 11 九月 2019
7. 中國:靈芝多醣肽改善「肥胖」和「脂質代謝異常」相關的脂肪肝
(2010-2019)
...    結果一:保護肝臟──脂肪較少、脂質代謝較好、發炎指數較低、胰島素抗性較輕 結果發現,不管是肥胖小鼠還是脂質代謝異常小鼠,凡有吃靈芝多醣肽者: 肝臟的脂肪堆積量都比較少(圖1),肝臟代謝脂質的能力比較好(圖2),肝炎指數AST(GOT)和ALT(GPT)上升的幅度較小──代表肝細胞受到的損傷較輕(圖3),同時肝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也比較接近正常(圖4)。 肝臟脂肪堆積會降低肝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也就是產生所謂的胰島素抗性,當抗性愈強,肝細胞就愈難利用(消耗)囤積在細胞裡的脂肪;反過來,胰島素抗性也會促使肝臟囤積更多的脂肪。而透過圖4所示實驗小鼠肝細胞裡的胰島素敏感度相關蛋白(p-AKT2/AKT)含量差異可知,靈芝多醣肽可以提高肝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也就是降低胰島素抗性),阻止這種惡性循環。 ...
建立於 16 三月 2019
8. 中國:抗氧化、護細胞,靈芝三萜降低酒精性肝損
(2010-2019)
...  2019年1月,福建農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的劉斌教授等人於《Food Chemistry》(食品化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最新的研究,研究中指出,靈芝子實體乙醇(酒精)萃取物中含有多種三萜成分,具有提升抗氧化酵素活性、抗發炎、避免細胞凋亡等功效,經動物實驗證實,可以有效降低酒精所造成的肝臟損傷。   靈芝萃取物有效降低肝功能指數 當肝臟細胞破壞死亡後,肝細胞當中的兩種轉氨酶AST、ALT(又稱GOT、GPT)會被釋放到血液當中,因此造成血液中此兩種酵素的量提升。這兩種酵素在血液當中的含量,便被視為肝臟受損的指標。 ...
建立於 15 二月 2019
9. 中國:靈芝多醣保護心肌,減輕化療藥的心毒性
(2010-2019)
... & Pharmacotherapy》(生物醫學&藥物治療)的研究證實,靈芝子實體多醣萃取物可減輕小紅莓的心毒性,而且作用顯著。   靈芝多醣+小紅莓,降低心肌受損程度 首先是動物實驗:實驗大鼠從化療(腹腔注射小紅莓)一開始就被餵食靈芝多醣,並且在化療結束後又持續一段時間,這些大鼠的血清乳酸脫氫酶(LDH)、肌酸激酶(CK)、天冬胺酸轉氨酶(AST,即GOT)濃度,明顯比沒有靈芝保護者低很多(如下圖)。 ...
建立於 05 十月 2017
10. 健康な人こそ注目して欲しい「霊芝の力」
(一期一会)
...  この研究では霊芝のカプセルとプラセボ(偽薬)を使って行いました。プラセボ(偽薬)は霊芝抽出物の残渣(ざんさ)と90%の澱粉(でんぷん)で出来ていますが、カプセルは赤霊芝(Ganoderma lucidum)の抽出物を使用し、その内7%の霊芝酸と6%の高分子多糖体が含まれています。 研究では男性22名、女性20名計42名が参加しました。年齢層は40歳から54歳です。42名中数名に、若干GOT、GPT値が高かったり脂肪肝と胆嚢(たんのう)ポリープがあったりしましたが、その他は全体的に健康状態は良好です。 ...
建立於 26 六月 2017
11. 台灣:臨床實驗證明,靈芝可以抗氧化&保肝
(2010-2019)
...  該研究使用的靈芝膠囊每顆淨重225 mg,內容物為靈芝(Ganoderma lucidum)子實體萃取物,其中含有7%的靈芝酸(包括靈芝酸A、B、C、C5、C6、D、E和G)和6%的多醣肽。安慰劑膠囊的內容物則是90%的澱粉和10%的靈芝萃取物殘渣,看起來就和靈芝膠囊一模一樣。 研究者一共募集了42名(男性22名,女性20名)40~54歲的中年志願者,除了其中少數幾位的GOT或GPT略高,或有輕微的脂肪肝或膽囊瘜肉之外,整體健康狀況都算良好。 ...
建立於 06 三月 2017
12. 伴侶動物と霊芝
(一期一会)
...  中国の復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顧問教授、森昌夫先生は以前、『生薬学による天然霊芝の同定と安定性と安全性』と言うタイトルの文章の中に、自身の動物を使った霊芝の臨床試験の結果について発表しました。結論から説明すると、霊芝の臨床的な安全性は非常に高いと考えられ、安全性の試験の結果として血液の流動性もよく、GOTとGPT(肝機能障害があるかどうかの検査)が低下するものもあり、コレステロール値においても低下が見出されました。そして、心臓、肝臓、腎臓、脾臓、中枢神経等の組織学検査も異常が見られなかったという報告もありました。 ...
建立於 27 十二月 2016
13. 中國:糖尿病造成的肝功能異常,靈芝多醣有望改善
(2010-2019)
2016年2月22日/南昌大學/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編譯/吳亭瑤  日文版/請連結     糖尿病會威脅腦心血管、神經和腎臟,已是眾所皆知的常識,只是糖尿病的威脅不僅如此,高血糖,以及經常和糖尿病一起出現的肥胖,還是引發肝病的重大危險因子。臨床上即實觀察到,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出現肝功能異常(包括AST/GOT、ALT/GPT過高)的機率,明顯比一般人要來得高。很顯然,大量累積在肝臟裡的脂肪,影響了肝細胞的正常運作,甚至可能進一步演變為脂肪肝。 ...
建立於 15 九月 2016
14. 靈芝對肝損傷的改善作用
(臺灣大學 許瑞祥教授)
...  四氯化碳誘導肝損傷之原理,主要是因四氯化碳受肝微粒酵素活化成三氯甲烷自由基,此自由基與蛋白質結合導致蛋白質合成受阻,並能引起脂質分解代謝過程失調,使肝細胞中三酸甘油酯累積。此外三氯甲烷自由基亦能導致脂質過氧化,而使肝細胞膜損傷,造成肝中酵素滲出、細胞病變而壞死。 目前常用以判斷肝臟是否病變或發炎的指標,為血清中的GOT與GPT值:GOT(glutamic oxaloacetic acid transaminase)是一種廣泛存在於心臟、肌肉中的酵素,當細胞壞死或溶血時會引起血清中GOT值上昇。GPT(glutamic ...
建立於 26 二月 2016
15. 愛吃紅肉又怕死?那就多吃紅色靈芝吧!
(焦點新聞)
...  將這群實驗大鼠犧牲,收集其血液檢測肝臟的發炎指數GOT和GPT,同時取出肝組織檢測SOD、GSH、GPx、GST和CAT等多種抗氧化酵素的活性。照道理苯芘會降低肝臟的抗氧化功能、增加氧化壓力、引起肝臟發炎,但這些情況在事先有吃靈芝的大鼠身上都顯得沒那麼嚴重。 同様是以苯芘損傷肝臟做動物實驗,位於蘇州的中國礦業大學所做的研究也顯示,樹舌靈芝(G. applanatum)的三萜類萃取物同様可以透過抗氧化、抗發炎的機制,降低苯芘對正常細胞的傷害。 ...
建立於 09 十一月 2015
16. 2006專訪:李旭生副教授 台灣靈芝多醣研究的推手
(陽明大學 李旭生副教授 )
... 度高溫也無力破壞。不過人類對它一點好感也沒有,因為黃麴菌絲所分泌的黃麴毒素一旦進入人體大約會有10%殘留在肝臟,長期累積將造成肝中毒,乃至肝癌。 研究過程中,李旭生不僅要培養黃麴菌,也要進行黃麴毒素的純化與毒 試驗,與研究材料朝夕相處的結果竟然讓肝臟的健康亮起紅燈。在一次例行的健檢裡,李旭生被檢測出過高的血清GOT、GPT值。 「之前我常覺得自己面黃肌瘦、容易疲倦,原以為是工作過度所造成,看到檢查結果,才驚覺應該是和每天接觸黃麴毒素與實驗用的有機溶劑有關。」往後幾年健檢,李旭生的血清GOT、GPT始終居高不下,讓他很想暫別現有的工作環境,這也就是當時他為什麼會去香港的原因。 ...
建立於 29 五 2015
17. 靈芝多糖的發現及七○年代至今的研究回顧(下) 1990年代後期~2000年代中期
(臺灣大學 許瑞祥教授)
...  (J. Immunol. 2004 Nov 15;173(10):5989-99.)   1997~2002, 韓國 1997 年韓國 Wonkwang 大學 Park 等人發表以靈芝多糖體抗肝纖維化的研究結果,發現在小鼠體內利用膽管結紮誘導肝纖維化的試驗模式下,靈芝多糖可有效降低血清中 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即 GOT)、alanine ...
建立於 14 五 2015
Tweet
primi sui motori con e-max.it
回到頂端(Top)

COPYRIGHTS ©  Ganodermanews since 2015. ALL RIGHT RESERVED.
靈芝新聞網 版權所有 | 本網站內容作者享有其著作權,禁止侵害,違者必究

Powered by 
ganoderma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