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noderma-logo

  • 關於我們
  • 焦點新聞
  • 研究新知
    • 1960-1999
    • 2000-2009
    • 2010-2019
    • 2020-2029
    • GMI (2010-present)
  • 活動訊息
    • 最新消息
    • 活動報導
    • 歷史回顧
  • 認識靈芝
    • 靈芝與我
    • 靈芝之美
    • 靈芝圖書
    • 靈芝知識
    • 靈芝學者
  • いちごいちえ
  • 天選之材GMI
ganoderma-logo
  • 關於我們
  • 焦點新聞
  • 研究新知
    • 1960-1999
    • 2000-2009
    • 2010-2019
    • 2020-2029
    • GMI (2010-present)
  • 活動訊息
    • 最新消息
    • 活動報導
    • 歷史回顧
  • 認識靈芝
    • 靈芝與我
    • 靈芝之美
    • 靈芝圖書
    • 靈芝知識
    • 靈芝學者
  • いちごいちえ
  • 天選之材GMI
您目前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靈芝知識
    • 靈芝學者
    • 靈芝與我
    • 靈芝之美
    • 靈芝圖書
    • 研究新知
    • 最新消息
    • 活動報導
    • 歷史回顧
    • いちごいちえ
    • 天選之材GMI

 

一共有:33 項結果被找到。

搜尋關於:
只搜尋:

第 1 頁,共 2 頁

1. 臺北醫學大學 蘇慶華教授
(分類)
生於1947年,師承臺灣大學王西華教授,1985年取得臺灣大學農化所博士,現任臺北醫學大學微生物暨免疫學科講座教授。 在臺北醫學大學任教初期,為董大成教授領軍之靈芝多醣抗腫瘤研究團隊的重要成員,為其提供穩定的菌絲體材料來源。 爾後鑽研靈芝三萜類護肝活性的成分分析,為首位建立以三萜類指紋圖譜作為靈芝菌種快速分類依據的學者,亦是利用靈芝子實體萃取後廢渣開發為癒傷敷料(SACCHACHITIN)的第一人,開啟靈芝外敷內服的新契機。e-mail: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
建立於
2. 澳門:靈芝孢子粉的三萜類含量太低,不適宜作為質量指標
(2020-2029)
...    比起三萜類,孢子粉含有更多脂肪酸與甾醇 其實在這篇研究報告發表之前,臺北醫學大學蘇慶華教授(初解靈芝孢子粉的迷思)、中國醫學科學院陳若芸研究員(三萜非孢子粉丶孢子油活性成分)、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張勁松所長(中國國家規定的三萜、多醣檢測方法不準)等多位學者,都曾提出相同的看法。 這些學者用科學證明靈芝孢子粉的三萜類含量很少,並不在貶抑孢子粉的功效和應用價值,而是希望敦促產官學界正視真相,為孢子粉找到「對的」質量指標。 ...
建立於 25 六月 2021
3. 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大學):靈芝孢子粉的三萜類含量太低,不適宜作為質量指標
(焦點新聞)
...    比起三萜類,孢子粉含有更多脂肪酸與甾醇 其實在這篇研究報告發表之前,臺北醫學大學蘇慶華教授(初解靈芝孢子粉的迷思)、中國醫學科學院陳若芸研究員(三萜非孢子粉丶孢子油活性成分)、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張勁松所長(中國國家規定的三萜、多醣檢測方法不準)等多位學者,都曾提出相同的看法。 這些學者用科學證明靈芝孢子粉的三萜類含量很少,並不在貶抑孢子粉的功效和應用價值,而是希望敦促產官學界正視真相,為孢子粉找到「對的」質量指標。 ...
建立於 25 六月 2021
4. 靈芝三萜萬化筒 Ganoderma Triterpenoid Kaleidoscope
(靈芝圖書)
...  另外,我由衷感謝臺大王西華教授,在他的研究室有幸與蘇慶華和許瑞祥博士同門受教,感謝這兩位靈芝研究的鼻祖激發了我的研究興趣。當我開始從事靈芝研究時,他們已是靈芝學界的泰斗,他們豐碩的研究成果使我更堅定地走在靈芝研究的道路上。也要感謝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我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Dr. Paul Miller,他的指導精進了我有機化學的知識,以資深入研究靈芝三萜。在本書完稿的階段,蔡黛華博士撥冗協助校稿也一併感謝。 ...
建立於 03 二月 2021
5. 〔臺大教授許瑞祥專文〕我為什麼吃靈芝?
(臺灣大學 許瑞祥教授)
...  後來我進了王西華教授的研究室,認識了蘇慶華老師。比我大十一歲的他認識很多種菇的朋友,常帶我們到菇場實習,我種菇的經驗,就是啟蒙自水里劉漢欽先生的菇場。 當我成為研究生之後,就有能力種靈芝了。剛開始我把靈芝種在家裡的地下室,有袋料栽培的,也有段木栽培的。地下室可以保濕、保溫,適合靈芝生長,但也因為不見陽光,所以長出來的靈芝大多是鹿角狀。我第一本專書《靈芝的奧秘》裡的靈芝圖片,就是我種在地下室的靈芝。長出來的靈芝,第一個拿去吃的就是我媽。 ...
建立於 27 八月 2019
6. 台灣靈芝產業與學術研究 從無到有的發展概況──2016首屆國際食用菌文化大會論文
(活動報導)
...  此外,時任陽明大學生化所的蕭明熙,以及同樣師承王西華、當時已在臺北醫學大學任教的蘇慶華,亦在1986~1988年間提出「三萜類」、「固醇類」為靈芝的活性成分,與較早發現的「靈芝多醣」有不同的功效表現。   1991~1998年:業者成為靈芝科學研究和教育推廣的贊助者 1991年,責任重大的「靈芝大型研究計畫」隨著計畫主導人國科會生物處處長林榮耀的去職,僅以《中藥及靈芝研究》成果報告書悄然劃下句點。報告書中僅刊載菌種分類和部分栽培育種的研究結果,眾所期待的藥理、臨床和毒理作用則付之闕如。雖然最後未能協助建立靈芝的國家標準,卻已點燃台灣學界系統化研究靈芝的火苗,為台灣後來成為國際上研究靈芝的重鎮奠下根基。 ...
建立於 25 五 2017
7. 〔蘇慶華專欄〕初解靈芝孢子粉的迷思
(臺北醫學大學 蘇慶華教授)
靈芝孢子粉的成分雖不像子實體那麼完整,但粉末狀的特性容易服用,成了它在大陸廣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根據TLC圖譜分析顯示,孢子粉不含或只有很少的三萜類,但含有較高的真菌固醇(甾醇),這些成分才是孢子粉除了多醣之外的功效來源。 文/蘇慶華(臺北醫學大學微生物暨免疫學科講座教授) ◎本文原載於2015年《健康靈芝》68期 p.2~4   本文作者臺北醫學大學的蘇慶華教授,是「第一屆中國靈芝大會」的演講嘉賓。 ...
建立於 18 十二月 2016
8. 靈芝,妙不可言〔第二版〕
(靈芝圖書)
...  尤其感謝審定、推薦這本書的臺灣大學教授許瑞祥,作為全華人首位研究靈芝取得博士學位的學者,兢兢業業致力於靈芝的科學研究、開發應用和教育推廣迄今已逾三十年,能長年在許教授的無私指導下認識靈芝的真善美,鍛鍊邏輯思考的能力,學習待人處世的道理,實屬人生莫大的榮幸。 同時要感謝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長張勁松、中山醫學大學教授王進崑、中山醫學大學教授柯俊良、中原大學助理教授招名威、中國醫藥大學教授高銘欽、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陳若芸、北京大學教授林志彬、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教授翁家瑞、成功大學副教授莫凡毅、花蓮慈濟醫院主治醫師詹榮華、長庚大學教授賴信志、長榮大學助理教授陳妙齡、康寧大學助理教授許世忠、臺大醫院臨床免疫研究中心研究員林郁里、臺北醫學大學教授蘇慶華,以及靜宜大學教授王銘富(以上按首字筆畫排序),因為您們慷慨提供的圖片,或對於相關部分文章的確認與建議,讓本書的內容得以更臻完整、更具科學正確性。 ...
建立於 01 七月 2016
9. 〔蘇慶華專欄〕靈芝研究在北醫之5 ── 健康、好吃又有趣的靈芝珍珠圓
(臺北醫學大學 蘇慶華教授)
靈芝也可以做成一顆顆半透明的「珍珠圓」?作者回顧三十年前如何在經費拮据下就地取材,DIY出一套既節能又環保的「靈芝菌絲球生產器」,為時任北醫院長的董大成教授研究「靈芝多醣抗癌」提供穩定的實驗材料。董教授還把這些帶有菇菌香氣、一點點甜、口感像愛玉的靈芝珍珠分送實驗室十幾人天天吃,一個月下來大家的免疫力都變好了…… 文/蘇慶華 ◎本文原載於2015年《健康靈芝》第66期 2~5頁   ...
建立於 05 三月 2016
10. 靈芝對肝損傷的改善作用
(臺灣大學 許瑞祥教授)
...  1993年蘇慶華等發表從松杉靈芝(G. tsugae)提取的三萜類化合物,能降低四氯化碳誘導肝炎小鼠血清中GOT與GPT值,具有保肝作用。 1995年Lin. J. M.等發表,從靈芝(G. lucidum)、台灣紫芝(G. formosanum)和新日本靈芝(G. neo-japonicum)的粗萃取物,皆能降低因四氯化碳誘發肝炎小鼠血清中GOT和LDH(Lactic dehydrogenase)等酵素活性,顯示無論是靈芝、台灣紫芝和新日本靈芝,對化學性肝炎皆有明確的緩解作用,結果中並指出靈芝萃取物抗化學性肝炎的作用,是通過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來達成的。 ...
建立於 26 二月 2016
11. 〔蘇慶華專欄〕靈芝研究在北醫之4 ── 靈芝人工皮膚SACCHACHITIN的開發歷程
(臺北醫學大學 蘇慶華教授)
靈芝人工皮膚SACCHACHITIN可說是北醫蘇慶華教授的研究心血,其原料來源為毫不起眼的靈芝子實體萃取物廢渣。當初,他為什麼會想去研究那些原本要丟棄的廢渣?又是怎麼把它們「垃圾變黃金」的呢?中間有哪些驚喜和挫折?且聽蘇慶華娓娓道來。 文/蘇慶華 ◎本文原載於2014年《健康靈芝》第64期 2~5頁   靈芝子實體(左上),子實體萃取後廢渣(右上),靈芝人工皮膚SACCHACHITIN(左下), ...
建立於 16 十一月 2015
12. 〔蘇慶華專欄〕靈芝研究在北醫之3 ── 走進多醣的世界
(臺北醫學大學 蘇慶華教授)
多醣是靈芝,乃至其他食用藥用真菌的主要成分。就菇本身而言,為什麼要形成多醣?其化學結構有什麼特性?有哪些生理功能?臺北醫學大學教授蘇慶華不僅回顧了他在1995~2000年利用菌絲發酵生產靈芝多醣提供董大成院長做抗腫瘤實驗的有趣經歷,也回顧了他對於子實體中水可溶、鹼可溶與強鹼可溶多醣的探索。在這一步步挖掘的過程中,他最大的感想是,靈芝真是好東西,每一個萃取階段都有好的成分展現出來,而最好的多醣居然留在最後才出現…… ...
建立於 21 十月 2015
13. 〔蘇慶華專欄〕靈芝研究在北醫之2 ──三萜指紋與功效
(臺北醫學大學 蘇慶華教授)
蘇慶華教授在本篇文章回顧了他在1986至1990年代初對於三萜類的研究。那段期間,「發現新的三萜類」是靈芝學界的競逐焦點,沒有人力也沒有昂貴設備的他,「只好」分析手上各種靈芝標本的三萜類差異,結果發現,每一種靈芝都有獨特的三萜類指紋圖譜,不會受栽培條件影響,可以作為快速判別靈芝菌種的依據。後來再有人提出類似的主張,已是十幾二十年後的事了。 文/蘇慶華 ◎本文原載於2013年《健康靈芝》第61期 ...
建立於 08 十月 2015
14. 〔蘇慶華專欄〕靈芝研究在北醫──憶董大成院長
(臺北醫學大學 蘇慶華教授)
在本篇專欄中,蘇慶華借由回顧進到北醫任教的歷程,介紹董大成院長對於台灣靈芝研究之貢獻,以及師徒倆在靈芝研究路上的相輔相成、教學相長。從生產靈芝粉圓、追蹤靈芝多醣在腸道的蹤跡、三萜類指紋圖譜的建立,到靈芝子實體廢渣的再利用,一切都是在位於地下室的「宛如中世紀煉丹場景的實驗室」裡完成的……。 文/蘇慶華 ◎本文原載於2013年《健康靈芝》第59期 2~5頁   董大成(1916~2008)攝於2006年家中。(攝影/鄭人和) ...
建立於 23 九月 2015
15. 〔蘇慶華專欄〕靈芝研究啟蒙時期的回顧 ── 普羅波鎖
(臺北醫學大學 蘇慶華教授)
從事靈芝研究多年的臺北醫學大學蘇慶華教授,回顧了1970至1980年代初念碩、博士期間,從洋菇的蕈類栽培與遺傳育種,到首次接觸靈芝、種出靈芝的學習歷程。除了指導教授王西華與學生互動的有趣故事和蘇慶華的心路歷程,文中還提到了1983年「現今從事靈芝研究或生產的主力都在王老師的實驗室」......,讓我們一窺靈芝研究在台灣萌芽的部分面貌,也見證了王西華是如何為台灣菇蕈產業奠下穩固的根基。 撰文/蘇慶華 ...
建立於 10 九月 2015
16. 〔蘇慶華談靈芝廢渣/敷料〕靈芝子實體另類用途──人工皮膚之開發
(臺北醫學大學 蘇慶華教授)
萃取特殊有效成分所剩餘的靈芝子實體廢渣,多被當作農田土壤之改良劑,但經作者研究顯示,靈芝廢渣經由鹼性溶液和脱色處理後,可獲得類似紙漿之靈芝菌絲,其中含有幾丁質和葡萄多糖,不僅能加速動物傷口癒合、減少疤痕形成,也和動物體有很好的相容性,為極具開發潛力的癒傷敷料。 文 ‧ 圖/蘇慶華 ◎   本文原載於1998年《健康靈芝》秋季號 21~23頁   ...
建立於 06 九月 2015
17. 為解決問題而開的「第一屆中國靈芝大會」在龍泉圓滿落幕!中國靈芝產業能否華麗轉身,端視靈芝企業實踐多少科研成果(下)
(活動報導)
2015年8月9~12日,為期三天多的「第一屆中國靈芝大會」在浙江龍泉盛大舉行。筆者將會議重要內容分兩集整理,上集介紹了張樹庭教授、李玉院士、李衛東副教授、張勁松所長在開幕致詞和會議討論過程中提到的觀點,而接續在後的本文,也就是下集,將介紹清水邦義副教授(日本)、李衛東副教授、蘇慶華教授(台灣)、陳若芸研究員、Dr. R. D. Rai博士(印度)、劉森連副處長和陳惠董事長的報告重點,以及筆者與會後的個人觀點。 ...
建立於 02 九月 2015
18. 為解決問題而開的「第一屆中國靈芝大會」在龍泉圓滿落幕!中國靈芝產業能否華麗轉身,端視靈芝企業實踐多少科研成果(上)
(活動報導)
... lucidum「異種同名」的問題,靈芝輔助治療腫瘤的民間經驗與可能問題,為什麼「生物活性」不等於「藥用價值」……等等,都獲得了熱烈討論,也充分體現本次會議以「解決問題」為主旨的期許。 「關於靈芝產品及其存在問題專題討論」接受提問的學者專家:由右至左分別是 北京大學醫學部藥理學系副教授李衛東,臺北醫學大學微生物暨免疫學系講座教授蘇慶華, 國際藥用學會執行主席、江蘇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惠, ...
建立於 17 八月 2015
19. 〔蘇慶華談三萜〕多樣的化學構型,造就靈芝三萜類豐富的生理活性
(臺北醫學大學 蘇慶華教授)
靈芝三萜類的種類非常繁多,是靈芝之有多種功能的主要關鍵,而三萜類豐富的生理活性,又與其多樣的化學構型密切相關。靈芝三萜類其實包括了「三萜」和「類三萜」,它們的化學結構各有什麼特色?如何生成?為何如此多變?以及為何存在?已知有哪些功能?以下文章將有詳細解說。 文.圖/蘇慶華 ◎本文原載於2010年7月《健康靈芝》第47期 6~11頁   什麼是「三萜」? 三萜屬於脂質(Lipid)的一種,是指某些生物合成的化學物質以30個碳的碳氫原子組成之「三萜(triterpenes)」,或是含有氧原子的「類三萜(triterpenoids)」。 ...
建立於 27 七月 2015
20. 〔蘇慶華談三萜〕靈芝菌絲體是否含有三萜類?
(臺北醫學大學 蘇慶華教授)
靈芝菌絲體是否含有三萜類,與它的培養方式有關。如果是靜置液態培養產生菌絲餅,仍可用酒精萃取出少量三萜,但這種三萜和子實體「具苦味」的「高加氧型」不同,屬於「不具苦味」的「低加氧型」。倘若是通氣或振盪液態培養產生的球狀菌絲體,則三萜類含量極少或不含,只有麥角固醇。 文/蘇慶華 ◎本文原載於2004年7月《健康靈芝》29頁    大家都知道靈芝子實體含有豐富之三萜類,也是子實體苦味之來源。然而菌絲體是否也含有三萜類?回答此一問題就要以靈芝之培養方法來解釋。目前已知習用之栽培或培養方法有三種,分別為: ...
建立於 26 七月 2015
  • 最先
  • 前一頁
  • 1
  • 2
  • 下一個
  • 最後
Tweet
primi sui motori con e-max.it
回到頂端(Top)

COPYRIGHTS ©  Ganodermanews since 2015. ALL RIGHT RESERVED.
靈芝新聞網 版權所有 | 本網站內容作者享有其著作權,禁止侵害,違者必究

Powered by 
ganodermanews.com